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患,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主要特征为骨髓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过度增生。常见的MPN类型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其中部分ET和PV病例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骨髓纤维化(MF)。此外,还存在一些较为少见的类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若未得到及时干预配资股票,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本文将重点介绍PMF的相关内容。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5岁,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6例。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脾脏肿大、症状性髓外造血以及一系列体质性症状,例如疲劳、早饱、腹部不适、皮肤瘙痒、骨痛、活动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体重减轻、非感染性发热和夜间盗汗等。
在PMF的治疗方面,若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血红蛋白不低于100g/L、无显著脾大相关不适、白细胞计数未超过25×10⁹/L、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10⁹/L,且无体质性症状,可暂时采取观察随访的策略。一旦出现上述异常,则需进行药物干预,以缓解症状、延缓骨髓纤维化进展并降低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唯一有望治愈PMF的手段,但由于患者多为高龄,移植受到诸多限制,因此药物治疗仍是大多数人的主要选择。
展开剩余47%对于合并贫血的PMF患者,当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即应启动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雄激素(司坦唑醇、达那唑)、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以及新型药物如罗特西普、罗沙司他,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和沙利度胺也具有一定疗效。
脾脏肿大是PMF的常见表现,源于脾脏扣留血细胞及髓外造血,可引起早饱、腹部不适、消瘦,严重时可导致门脉高压引发上消化道出血,或压迫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处理脾大的方式多样:芦可替尼是首选的一线药物,羟基脲也可选用;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如合并症状性门脉高压、药物难以控制的巨脾伴疼痛或严重消耗状态,以及输血依赖的贫血,可考虑脾切除,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达50%,需谨慎评估患者整体状况;脾区放疗是另一种选择,因脾脏对射线敏感,但可能引起血细胞减少,需密切监测。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通过少食多餐、选择高能量高蛋白食物、避免高纤维和产气食品、缓慢进食、餐前餐后适量饮水、避免穿着过紧衣物以及防止腹部受伤等措施缓解脾大带来的不适。若出现左上腹剧痛,应立即就医排查脾破裂。
石家庄慈爱中医院在此提醒广大血液病朋友,骨髓增殖性肿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类型转化配资股票,不同亚型的预后差异较大,生存期从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因此,患者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发布于:河北省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