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冬,中苏边境剑拔弩张,苏联却将当时最先进的K-13空空导弹秘密运抵中国。 这一举动看似矛盾,实则隐藏着冷战博弈中一场关于承诺、技术与战略的复杂交易。 这场交易的起点配资吧官网网站,竟源于4年前一名中国飞行员的牺牲和一枚坠入稻田的美国哑弹。
1958年9月24日,浙江温州上空,解放军飞行员王自重驾驶米格-17单机迎战12架国民党F-86战机。 敌机挂载的美国AIM-9B“响尾蛇”导弹首次投入实战,王自重击落两架敌机后,被一枚追尾导弹击中牺牲。 战后清扫战场时,我军发现一枚未爆炸的“响尾蛇”导弹深深扎进海岸边的稻田里。
这枚哑弹被连夜送往秘密基地。 拆解后发现,其红外制导技术远超中国军工水平。 消息传到莫斯科,苏联军工部门立刻沸腾,他们正为仿制“响尾蛇”一筹莫展。
尽管当时中苏关系已现裂痕,苏联仍以“中断弹道导弹援助”为筹码,要求中国移交导弹实物。 经过谈判,中方保留导引头部分,将弹体送往苏联,并要求共享研究成果。
展开剩余69%1960年,苏联凭借实物和此前窃取的图纸,成功仿制出K-13导弹,射程甚至比原版“响尾蛇”还远20%。 此时中苏关系已破裂,1390名苏联专家撤离,156个军工项目瘫痪,双方在新疆边境持枪对峙。
然而1962年秋,一架苏联运输机仍按协议降落在北京郊外,卸下K-13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
为何苏联在交恶后仍履行承诺? 一方面,K-13的源头是中国用鲜血换来的战利品,苏联若公开毁约,将严重损害其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声誉。
另一方面,苏联当时已研发出更先进的K-13A型号,旧版技术价值大幅降低。 中国手中仍握有未爆弹的导引头,具备自主研发潜力,苏联索性“顺水推舟”。
这批导弹的到来,让中国空军首次接触“发射后不管”的先进空战理念。 在东北某秘密基地,技术人员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拆解导弹,发现苏联提供的竟是缺少抗干扰模块的“阉割版”图纸。
没有高纯度半导体,工程师用土法提纯锗材料;燃料配比不稳,就在荒漠试射场反复爆炸重来。 1967年,仿制成功的“霹雳-2”导弹首次实射,3.5公里外靶机应声粉碎。
美、苏、中三国当时互为对手,却装备着源于同一技术的导弹,美国的AIM-9B、苏联的K-13和中国的霹雳-2,零件甚至可互换使用。 这种诡异的技术同源现象,成为冷战军备竞赛的独特注脚。
1969年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关系彻底冰封。
工程师结合后续获得的先进导弹,研制出可全向攻击的霹雳-7,不再需要绕到敌机尾部即可开火。
最初那枚哑弹的渊源,至今刻在王自重家乡的纪念碑上,孩子们每年清明放上纸折的飞机,纪念这位用生命点燃技术突破的飞行员。
发布于:上海市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