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华 刘儒雅配资吧官网网站
从产线驶下,一辆辆新汽车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流畅地驶向指定位置。这种有些“魔幻”的场景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里,每天都会上演。
去年满60周岁的江淮汽车,已从当年巢湖边的汽车配件厂演变成全球化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在企业不断更新升级中,尊界超级工厂不断展现江淮汽车的“新玩法”。
在安徽,老企业不断焕发新活力的秘诀,就在“新玩法”的背后。
智能机器人在工厂“上班”
“工厂里配备了超1800台智能机器人,可实现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世成介绍说。作为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的世界级智能工厂,尊界超级工厂集数字化研发、绿色低碳智造、品牌体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在罗世成看来,工厂很多工艺设计“可以说是捅破了自主品牌的‘天花板’”。他以涂装工艺为例介绍,工厂有着行业首创的双拼色自动分色机器人,借助AI视觉定位与力控系统,能够将分色线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让双拼色“泾渭分明”,又“丝滑无阶”。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明表示,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集团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不断与产业生态中的关键性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
这其中包括与华为终端合作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携手大众中国持续加码电动化,与蔚来达成换电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腾讯、科大讯飞等头部科技企业协同合作等。
今年5月30日,超级工厂打造的尊界S800轿车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上市。“我们是在数字世界再造一座尊界工厂。”江淮汽车集团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表示,工厂每秒采集实体工厂30万条数据,通过对制造技术持续迭代优化,让制造体系常造常新,自我进化。
企业“升级”系统重构
论“传统”,成立于1949年的全柴制造公司至今已经有76年的发展历程。论“时尚”,这家老企业在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智造”的道路上可以称为“先行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全柴制造公司国六柴油发动机生产车间有一块大屏,上面集中呈现了装配线的生产数据、工艺参数、设备状态、异常报警等信息。
“过去,发动机及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主要依靠人为控制设备,或者设备作为辅助进行,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全柴积极加快先进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文介绍。
目前,先进的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装备、信息化技术在全柴的各条产线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国六柴油发动机生产车间生产线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动切换多品种生产动作参数,实现多品种之间自动无缝换产。
谈起全柴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技术中心主任余磊表示,全柴从“十三五”开始全面信息化升级,“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把全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链条全部用信息系统重构”。
“无论是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两化融合贯标,还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我们都走在最前面。”余磊说。
给传统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在安徽,不仅工业企业追求“时尚”,农业企业同样爱上了“换新”。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仓,种植模式以小麦、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为主。宿州市作为黄淮海区域中的关键育种区和产粮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宿州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内已初步建成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园区成功引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农业部土壤微生物实验室、安徽华展种业、乡创(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等10余家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同时,建设了华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融合了物联网、AI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
“这个平台就像给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宿州市乡村振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强说,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水肥管理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大幅提升了种子繁育的精准度和扩繁能力。
去年,南京农业大学又在宿州揭牌成立大豆生物育种中心,致力于大豆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中心目前已开展了多项针对适合宿州本地种植的大豆品种选育工作。4年来,已有5万余份大豆材料在宿州种植,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32个配资吧官网网站,为宿州大豆产业的品种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负责人段凯旋说。
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