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股票配资排排
(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
展开剩余96%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再看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是不是一个主观意象?你必须靠想象,才能“看见”三千丈长的白发,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是超现实的事物,当然是主观意象。说到李白的主观意象,也等于说到李白诗的要害,他诗中很多奇异的感觉,多数要拜主观意象所赐。
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台,人们正是不喜欢它们的中立、无倾向,才不得不求助各种思想的解释或引导。文学显得慷慨大方,愿意为事实或事象,提供最契合读者本心的诸多启示。文学要想利用这些事实或事象,就必须赋予它们倾向,让事实或事象拥有情感或立场。客观意象也是一些事实,也需要通过赋予情感或立场才能成为文学。一旦用客观意象写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客观意象拥有倾向,不再中立。
比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你看他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每一句都是一个景,都是客观意象。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读到“夕阳西下”,就不再往下读,或诗到此句就结束,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我前面说过,文学一定是有倾向的。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断肠人在天涯”,没有表达出愁绪,前面写的所有客观意象,也都变得一无用处。为了让这些客观意象派上用场,他添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了深切的情感,让其前面写的客观意象,统统檠上了情感之色。等你回头再读时,这些客观意象仿佛原本就饱含情感似的,变得不再客观、中立。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定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染上情感或立场之色。
(摘编自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往往在诗歌中以抒情手段虚化山水田园的状貌与姿态,重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
B.“立象尽意”可以很好地传达精微玄妙的事物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先民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不仅仅局限于诗歌。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
D.相较其他古籍,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阅读古典诗歌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钟嵘《诗品》中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也道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B.材料二对比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
C.两则材料中的“主观意象”的内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诗人心境与志趣的客观物象,材料二指非现实的想象或内心图景。
D.两则材料论证方法多样,除了都运用了例证法外,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理论。
3.以下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染色”理论的一项是(3分)
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4.材料二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上体现出“讲稿”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王安石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园诗话》指出该诗脱胎于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并认为王诗更好。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寒林【注】
蒋勋
在北地做客,主人担心我从南方来,不耐寒冬,入夜前在壁炉里多加了柴火。火光炽热旺盛,我看了一回书,有些困倦,不觉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听见风声。枯叶刮在地面上,簌簌作响。我觉得窗隙间什么东西很亮,拉开窗帘,月光“哗”一下涌进室内。抬头看,枯树林间一轮又大又白的满月。
这是北国入冬的寒林,树叶都脱落尽了,没有遮蔽,月光才能这么清澄透明。
主人已入睡,壁炉还有余温。我不想惊扰他,蹑手蹑脚,穿戴衣帽,准备到外面走走。
拉开通向树林的门,迎面一阵寒风。我赶紧把门在身后关上,一大片枯叶扑头扑脸罩下来。我拉低帽檐,竖起衣领,把自己用大衣紧紧包好,顶着风,走向树林间的小径。呼呼的风声,好像鬼吼。枯枝在空中炸响,有时交柯,击撞纠缠,发出怪异的摩擦声;有时咻咻唰唰,像一条一条抽在空中的长长的鞭子。
大片大片的月光,像许多破破碎碎的镜片,在树林枯枝间闪耀映照,明明灭灭。连地面上也有亮光,是白日积雪,融化成水,又在寒夜凝结成薄薄的冰片,也反映着天上月光。
我在大风里不容易站稳,也要小心脚下薄冰的湿滑,走得特别谨慎。
白天这树林里有鹿,主人放了鹿食,大小雌雄六七头鹿就从树林深处出来觅食。松鼠、浣熊更是常见,在餐厅用餐,这些小动物就扒在窗户边看着你,好像在等待一些赏赐。
此刻树林却如此寂静空白。圆圆的月亮,像一盏巨大的照明灯,在树林间移动逡巡,好像照得狐鼠夜枭四处窜逃,没有隐藏遁形的地方。
月光里只有乱飞的枯叶,像被惊动的鸟,惊慌飞扑。一时从地面陡然升起,一时向同一方向回旋追逐,一时又齐齐坠落。
我看到的是漫天枯叶乱飞,却想起王维的句子:“月出惊山鸟。”“惊”字用得真好,原来北国寒夜,月光清明,可以如此惊天动地。
宋人画山水,有“寒林”一格。专门描绘北方入冬树叶落尽以后的荒寒萧瑟。李成是画这“寒林”的高手,他的真迹多已不传,但许多后人摹本,也还可以窥见宋人眷爱寒林的独特美学品格。
我看过几件印象深刻的“寒林”。旧黯的纸绢上,墨色很灰,干笔枯涩,像是老人不再青春的头发,灰白灰白,却也华贵安静。
唐代美术追求华丽浓艳,喜欢用大金大红大绿。强烈对比高明度高彩度的颜色,像春花烂漫,使人目不暇接,使人陶醉眷恋,不能自持。
由唐入宋,好像夏末秋初,季节从繁花盛放逐渐入于寂灭。看到花谢花飞,看到花瓣一片一片在空中散去。看到即使秋天霜叶红枫,如此绚烂耀眼,一到寒风乍起,万般繁华,离枝离叶,最后剩下的只是一片枯树寒林。
宋人的画寒林,是已经看尽了繁华吧!
【甲】
从小径穿过树林,好像行走于月光的水中。有时风起,水里都是波澜,心事也荡漾起来。风一停,月光特别寂静,寂静到像琴弦上最细的一个持续的高音。那高音是寒林里孤独者的啸傲,变微、变羽,越来越高亢,就是不肯降下来做低卑的妥协。
【乙】
二○○三年十二月八日
文本二:
序 画布上的文笔(节选)
林文月
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在一千二百字左右,从二○○三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至于老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新桥》,到《回声》《肉身》,到《吾庐》《史记》,这五十篇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这些折叠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借由文字而好好地收藏起来了。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没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
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绝对的黑,以十七世纪伦勃朗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黑色小点,远到最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墨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渡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支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蒋勋的散文集《此时众生》,该散文集按照季节分卷,卷目依次为《夏天》《秋时》《冬季》《春日》《夏天》,本文选自卷三《冬季》。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月光中漫天飞舞的枯叶令“我”想起的诗句却是王维的“月出惊山鸟”,这种错位,源于二者的形似,既巧妙又雅致。
B.文本一写唐代艺术华丽浓艳,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旨在衬托宋代艺术的高妙,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在艺术主张上的取舍。
C.文本二作为《此时众生》的序言,开篇就表达了对这本散文集的推崇,接着开始介绍该书的编排、写作过程和得名缘由等信息。
D.文本二中蒋勋提到想要把过往记忆“一一折叠”的打算,“折叠”一词写出了记忆能被收折存放、也能被展开重读的特征。
7.关于文本一的“寒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林”的“寒”一语双关,既有意象的季节特征,也符合“我”当时萧索寂灭的心境。
B.宋人李成的“寒林”和“我”眼前的“寒林”,一虚一实,共同发力,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C.由眼前的“寒林”而及宋画中的“寒林”,这种联想手法在《荷塘月色》中也有使用。
D.“寒林”是本文的核心意象,作者立象以尽意,寄托着自己的生命感悟和艺术旨趣。
8.下面的语句是从文本一【甲】【乙】两处脱落的,请根据文意,把它们的序号填到文中对应的横线上,并说明理由。(4分)
①我在南方的故乡,少有寒冬,一年四季如春,不容易体会寒林的孤傲顽强,也不容易体会寒林的苍凉洁净。
②寒林间因此有一种肃静,一种瑟缩,一种凝冻,一种生命在入于死灭前紧紧守护自己的庄严矜持。
9.材料二说:“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请以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为例,说说这幅月下寒林图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①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必有与合然后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手,然后称工巧也。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
(节选自王充《论衡》)
材料二:
《史记·外戚世家》记窦皇后弟窦广国⑧事:“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皇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呜呼!史公之写物情,挚矣。今试瞑目思窦姬在行时而稚弟恋姊如母依依旅灯明灭之中囚首丧面。窦姬知此行定无可相见之期,计一身与稚弟相聚一晷刻间,即当尽一晷刻手足之谊,不能不向从者丐沐而请食。沐已饭已,匆匆登车,亦不计弟之何属。此在情事中特一毫末耳,而施之文中,觉窦皇后之深情、窦广国身世之落漠,寥寥数语,而惨状悲怀,已尽呈纸上。此即所谓“务似而生情”者也。
(节选自林纾《春觉斋论文》)
材料三:
夫西子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去之而走。故曰知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夫知《史记》之所以为《史记》,则能《史记》矣。左氏之《传》,荀子之《论》,屈子之《骚》,庄周之《篇》,试读之,未有不《史记》若也。
(节选自归有光《五岳山人前集序》)
【注】①子长:司马迁的字。②子云:西汉文学家杨雄的字。③窦广国是西汉窦皇后的弟弟,幼时曾与被选入宫的姐姐分别,后被劫掠拐卖,辗转多年后方与窦皇后在长安相认。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试瞑目A思窦姬B在行时C而D稚弟恋姊E如母F依依G旅灯明灭之中H囚首I丧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稽,考查,考校,与成语“无稽之谈”“有案可稽”中的“稽”字意思相同。
B.巧,使……精巧,与《〈孟子〉三章》中“劳其筋骨”的“劳”字用法不同。
C.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常与“三王”并称,均指古代贤君。
D.何属,“何”是“属”的前置宾语,与《鸿门宴》中的“客何为者”结构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王充的著作看似符合经典却无法验证,看似汇集各家传注却又无法契合,与司马迁等前人之文不相似,算不得工巧好文。
B.王充借酒味各异却都能醉人、谷物异味却都能饱腹等现象来类比说理,论证了世间许多事物虽各不相同,却都同样有价值的道理。
C.太史公写窦皇后临别时向随从求取了水和食物,来让弟弟洗头吃饭,本只寥寥数语,但林纾却能从中推想窦皇后当时的不舍深情。
D.归有光指出,知道了如何写《史记》才能写出如《史记》般的杰作,并列举了几位大家之作,认为它们都学习和借鉴了《史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他何以为验。(4分)
(2)其里之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4分)
14.三则材料对什么是好文章有不同的看法,请分别概括其观点,并任选一则谈谈你的认识。(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题。
登景德塔
王安石
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俯首一破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诗人登上千仞之塔,遥望壮伟太行,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苍凉。
B.三、四句视线转移,写远望城邑,看到房屋被尘雾遮蔽,若隐若现,如蚂蚁般渺小。
C.七、八句想象了“屋中人”的生活场景,鸡鸣则起,夜暮方还,语言朴素,白描传神。
D.末尾两句写诗人为自己未能达到心“齐”的境界而惭愧,只能低头一笑,以自嘲作结。
16.诗中两处反问句的意蕴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是一门艺术,比如《劝学》中“ ”-句,以金为喻,劝勉人们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谏太宗十思疏》中“ ”一句,以江海为喻,劝谏唐太宗应虚怀若谷。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具有“言近旨远”的特点的句子是:“ , 。”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常会问:“朋友,你是哪里人?”从某个县市区,再到具体的省份,我们在家乡的讲述中寻找着情感的交集,也定位着生命出发的坐标。
中国,有300多个地级行政区,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它们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奇奇怪怪,可可爱爱。譬如盐津县,依山而建,临河延展最窄的地方不足30米,是①名正言顺的“一钱城市”;淳安县,环抱1078 座岛屿,湖水清洌可鉴,在波光下沉没的古城若隐若现,是美不胜收的“秀水之城”;( )……在我们的宝藏家乡里,铺展着②动人心魄的风景,上演着纷繁独特的风情,串联着五千年的历史足迹,也讲述着③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如今,许多新打卡地的爆火以及“奔县游”热度的攀升诉说着小城故事里新的治愈。它们,名字生僻,背后是千年的传承;它们,充满活力,闪耀在不同的时代。然而,走遍千山万水,你会发现心中最宝藏的还是生养自己的家乡。它或许生猛,粗粝,平平无奇,但那里有乡亲邻里,有童年回忆,它吐纳着喜怒哀乐,滋养着不同的人生,那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们在一个个宝藏家乡里找到彼此相认的标记,也发掘更多④热气腾腾的话题。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加点的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其序号,修改并说明理由。(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犹县,14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坐落于此,境内群山耸翠,林海苍莽,被誉为一碧千里的“森林之城”。
B.上犹县,坐拥14 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境内群山耸翠,林海苍莽,被誉为一碧千里的“森林之城”。
C.上犹县,14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坐落于此,境内群山耸翠,林海苍莽,仿佛是一碧千里的“森林之城”。
D.上犹县,坐拥14 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境内群山耸翠,林海苍莽,仿佛是一碧千里的“森林之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认识他,他是胖医生巴定的小儿子哈布德哈兰,还在上初中呢。他打着赤臂,脊背又黑又亮——估计是在打零工赚钱。
我偏不走。我站在那里,东看看,西看看,和他没话找话说。
“干吗呢?盖房子啦?娶媳妇啦?”
他汉话不太利索:“没有没有,娶媳妇不是的。垒围墙嘛,你看,墙垮了……”
他飞快地指了一下前面,我还没看清楚,他就缩回手去了,继续心慌意乱地搅他的泥巴。
他脸上全是泥巴粒,裤子上都结了一层发白的泥壳子。
我笑嘻嘻地走了,越想越好笑。这小子上次在我家店里赊了一包五毛钱的虾条,都两个月了。算了,不让他还了。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一直坚持锻炼,也想借此成为弟弟的榜样——无论工作多么繁忙。
B.她在晴朗的冬日娓娓道来——也是在这样一个冬日,我们来到了……
C.毋庸置疑,阿勒泰的美景———该说不说———真的令人如痴如醉!
D.春天花开,夏天蝉鸣,秋天叶落,冬天雪飘——四季各有各的美。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充分体现了哈布德哈兰“汉语不太利索”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华儿女历经十四年浴血抗争,终于在1945年取得抗战胜利。2025年9月3 日,我国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身份,写一篇文章。
①1932年9月18 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5年9 月3 日,参加完抗日胜利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件。
③2025 年9 月3 日,写给某位抗日老兵的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 C原文是“重要因素之一”,并非“源泉”;意象之美并不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分句前后强加关联。
2. CA.“是为了论证”阐释不当,“发生动因”是对钟嵘话语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并非要证明的观点。
B.“证明”错,前后两句之间并非证明关系;材料并未谈及奇异感觉与客观意象之间的关联,结论于文无据。D.材料一并无“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
3. D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染色”即作者描述完客观意象后才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商山早行》首联即点明“客行悲故乡”,合同描述客观意象。
4.①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平易,多用短句。②循循善诱。利用问句,启发思考。③注重互动。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增强对话感。(一点1分,两点3 分,三点4分)
5.①材料一认为,古人不重写实而重写意(1分);材料二中提到的“染色”能够赋予客观意象以情感或立场。(1分)②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颜色和味道,(1分)王诗和《古乐府》诗相比,更为写意(1分),王诗将梅花人格化,着意表现梅花的高洁和孤傲,情感更饱满,志趣更明晰。(2分)
6. B“衬托”和“取舍”错,此处应为“比较”,在艺术主张上没有取舍。
7. A“萧索寂灭的心境”错。
8.甲处填 ② ,乙处填 ① 。(1分)
②句承接上文,点明上文宋人画中“‘寒林’一格”的美学特点和哲学意义。(1分)
①句总结全篇,点明“寒林”的所有意蕴;(1分)照应开头。(1分)
9.①精选意象,组合意象,营造画面。核心意象是寒林,但是作者并不直写寒林,而是通过描写月光来写寒林;寒林与月光相得益彰,融为一体。②运用比喻、通感、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手法表现画面的光影、声色、动静,凸显月光的明亮及寒林的苍凉、洁净、孤傲。③融情于景,澄怀观道,在景物中寄托了作者澄澈澹远,心随物游的精神体验,使月下寒林充满了美学和哲学意味。(一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CFH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 B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
12. D原文意为此四家之作没有×号都不够《史记》那样有其独特的精髓和笔法,且它们均早于《史记》,不可能学习借鉴之。
13.(1)“汉文帝召见窦广国问他详情,他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委,果然是窦皇后的弟弟。”汉文帝又再问他可以用什么作为凭证。(“具”1分,“故”1分,“果”1分,“何以为验”1分)
(2)她乡里的那个丑陋的人也捂着心口皱着眉,乡里的富人看见她,就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其里” 1分, “颦” 1分,第二个分句1分, “坚” 1分)
14.观点:(一点 1 分)
①王文认为好文章无需机械模仿,刻意泥古,应重天性和真实;(1分)
②林文认为应追求对事情的真切描摹以表达真情;(1分)
③归文认为好文章应避免肤浅模仿,而应学前文之精髓。(1分)
认识:
参考示例:我认可材料一的观点。盲目地因袭、模仿他人的文风,就会丧失个性,所以我们应发挥个人禀赋,追求创作的独特性。
(2分。学生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的书已经完成,有的内容与古代事理相考校,但与前人所说不同。有人说:“你的文章看似符合经典却无法验证,看似汇集传注却与文无法相合,对照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并不恰当,纳入杨雄的著作体系也不合适。文字和前人不相似,怎么称得上优秀,称得上精巧呢?”我回答说:修饰容貌来强行模仿他人就会失去本来的形貌,修饰文辞来追求和他人相似就会失去情理。一百个人的子女,来自不同父母,以不同族类而出生,不一定长得相似,各自凭借着天赋资质,自然能成为美好的人。如果文章一定要与前人相合才算好,那么就好比只有代替工匠砍木头而不会伤到手,才能称为技艺精巧一样(荒谬)。文人的追求,各有不同的方向,有的修饰文辞使文章精巧,有的辨明虚假来使事情真实呈现。如果一定要构思与前人相合,文辞相互承袭,那么五帝的事业就该毫无差异,三王的功业也该完全相同了。美丽的容貌各不相同,却都让人看着悦目;悲伤的音乐各异,却都让人听着畅快舒服,无论是雅歌,雅歌都没有一种色彩,雅歌都没有一种色彩,禹的眼睛应当长成双瞳仁一样(可笑)。
材料二: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了有关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的事:“汉文帝召见窦广国,问起往事,窦广国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委,果然是(窦皇后的弟弟)。”汉文帝又再问他有什么可以作为凭证,窦广国回答说:“姐姐离开我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里分别,她向人讨了水为我洗头,又要了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去。”于是窦皇后拉着他哭泣,泪水纵横而下。唉!太史公描写人情,真是真挚啊。如今试着闭上眼睛想象窦皇后在出发时,年幼的弟弟如同依恋母亲一般依恋着姐姐,在驿站昏暗摇曳的灯光下,弟弟头发散乱,面容憔悴。窦皇后知道这一去定没有再相见的日子,想着自己和年幼的弟弟相聚的这片刻时光,就应当尽到这片刻的手足情谊,因而不能不向随从讨水为弟弟洗头,要来食物给弟弟吃。洗完头,吃完饭后,窦皇后匆匆登上车子,也顾不上弟弟日后会归属何处。这在整个事情的情节中,只不过是极细微的一点,可写在文中,却让人感受到窦皇后的深厚情感、窦广国身世的凄凉落寞。寥寥几句话,其中的凄惨景象与悲戚情怀,就已经全都呈现在纸上了。这就是所说的“追求对事情的真切描摹就会自然生发出情感”啊。
材料三:
西施心口疼痛,就皱着眉头在乡间行走,乡里有个丑女见了,也捂着心口皱起眉头(模仿她)。乡里的富人看见她,就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穷人见了,就带着妻子儿女躲开她跑掉。所以说,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为什么美。只有懂得《史记》之所以是《史记》的精髓所在,才能写出像《史记》一样的文章。《左传》《荀子》《离骚》《庄子》,试着读一读,没有一部不像《史记》那样有其独特精髓和笔法的。
15. A第一、二句意境并不苍凉。
16.①第一处以反问慨叹百姓为生计奔波操劳、不得闲暇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民生不易的悲悯。
②第二处以反问质疑了区分“贤”“愚”的世俗标准,蕴含了破除人为的价值分别、万物本自平等的思想。(一点3分)
17.(1)金就砺则利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示例一:春江潮水连海平公众号雾海资料明月共潮生
示例二: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示例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空1分)
18.①不合逻辑,调换“县市区”和“省份”的位置;②介词残缺,在“家乡”前面加上“对”。(一点2分)
19.把 ① 改为名副其实;
理由:“名正言顺”的意思是“只有名义正当,道理才说得通”,“名副其实”的意思是“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根据文意,此处应指“一线城市”这一名字契合该地依山而建的建筑格局,故应该使用“名副其实”。(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理由2分)
20. D
21. A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补充说明。A.标示补充说明;B.标示提示下文;C.标示插入语;D.标示总结上文。
22.①语序颠倒,将“不是娶媳妇”说成“娶媳妇不是的”;②语句不连贯,各个分句主要由简短的短语构成。(一点2分)
23.【审题指导】以下三点必须全部具备。
1.契合身份定位:青年学生。
2.根据不同历史情境和写作目的决定写作内容。
示例:(仅作示例,考生无须面面俱到。符合情境及写作目的的其他内容,亦可。)
任务一可表达以下内容:①痛陈国耻,批判现实。(如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国际联盟的绥靖纵容和部分人的投降主义和绝型情绪”②唤醒民众,讴歌抵抗。(如东北抗日联军)③青年担当,必胜信念。
任务二可表达以下内容:①描绘盛况,抒发喜悦。②回溯艰辛,深切缅怀。③展望未来,表达期许。④报安宽慰,期待团聚。
任务三可表达以下内容:①真诚致敬,感恩功臣。②汇报成就,担当传承。③表达关怀,展望祝愿。
3.符合文体特征。
【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色彩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股票配资排排,“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布于:广东省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